《黄帝内经》是最早记载三焦概念的古迹。


在《灵枢·本输》中,三焦被描述为“中渎之府”:“三焦者,中渎之府也,水道出焉,属膀胱,是孤之府。” 这里的“三焦”指的是从上到下、从内到外、从上肢到下肢的解剖位置的分类。同时,《黄帝内经》也将三焦的概念应用于辨证治疗,如《灵枢·五变》中提到:“黄帝曰:余闻百病之所生也,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,以之化之变也。经言盛者泻之,虚者补之,余愿闻虚实之要,何如? 岐伯曰:悉乎哉问也! 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、昼安、夕加、夜甚,何也? 岐伯曰:四时之气使然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是气之常也,人亦应之,以一日分为四时,朝则为春,日中为夏,日入为秋,夜半为冬。朝则人气始生,病气衰,故旦慧;日中人气长,长则胜邪,故安;夕则人气始衰,邪气始生,故加;夜半人气入脏,邪气独居于身,故甚也。”

最早记载三焦概念的古迹 扩展

三焦”一词最早出现于《黄帝内经》。《灵枢·本输》记载,“三焦者,中渎之府也,水道出焉,属膀胱,是孤之府”,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,其分布从头至脚,无处不管。《难经》明确提出三焦的分布为“上焦者,在心下,下隔,在胃上口……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……下焦者,当膀胱上口。”


  现代中医学认为,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,

最早记载三焦概念的古迹

推荐阅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邮件:admin@mrbest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