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

五代:李煜

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【赏析】 

《虞美人》是李煜的代表作,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。相传他于自己生日时,在寓所命歌妓作乐,唱新作《虞美人》词,声闻于外。宋太宗闻之大怒,命人赐药酒,将他毒死。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,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。

  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,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。透过此诗句,我们不难看出,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,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,多少也有悔恨之意。

“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”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,春花又将怒放。回想起南唐的王朝、李氏的社稷——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。诗人身居囚屋,听着春风,望着明月,触景生情,愁绪万千,夜不能寐。一个“又”字,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,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。词人投降宋朝后又苟活了一年,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,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。

  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”。这两句就是具体写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,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。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,山河变色的感慨!“朱颜”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,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、美好生活的象征。

以上六句,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,往昔与当今,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,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,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,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。

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,点明抽象的本体“愁”,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“水”作答。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,极为贴切形象,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,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,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。全词以明净、凝练、优美、清新的语言,运用比喻、对比、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,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李煜(937年8月15日―978年8月13日),南唐元宗(即南唐中主)李璟第六子,初名从嘉,字重光,号钟隐、莲峰居士,汉族,生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,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铜山区),南唐最后一位国君。李煜精书法、工绘画、通音律,诗文均有一定造诣,尤以词的成就最高。

李煜最霸气的一首诗解析 扩展

《相见欢》

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

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?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”

1.首句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一开篇就震撼人心,让人叹惋。满林的花随风凋谢,没有哪一朵花能抗拒匆匆的时光。在这一句中,词人没有说是哪一种花,也没有说是一株一株的花,而是满林的花所有的花都凋残了,一开篇就营造出了众芳芜秽的景象。此情此景,人们会不由地感叹美好时光消逝得太快,多么悲哀啊!

2.紧接着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一句中,词人即像在自问自答,又像是在追溯林花凋谢的原因。是什么让林花如此匆匆地凋零呢?就是那朝来的寒雨晚来的风。风雨无情,摧残花朵,人力又能奈何呢?满树的花朵尽情地绽放,然而一阵无情的风雨吹来,它们就匆匆凋落,世间再美的东西都抵不过时间的摧残。

3.“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”真是凄美到了极致。那“胭脂泪”是带着雨滴的花朵,还是梨花带雨般的女子呢?花和美人,都在邀词人共饮同醉。然而落花伤雨又伤春,生命短暂,充满了偶然性,谁知道今天分离后还能不能再次相逢呢?人世中最大伤痛莫过于此吧!

4.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词作紧接上文,从人事转为人生,转入对人类命运的书写,极具震撼力。人的一生,不仅充满了各种“恨”,而且这些“恨”就像江水一样滔滔不绝,去而不复,永远存在。那么,这些“长恨”到底是什么呢?就是隐藏在表象之下无比神秘而无处不在,人们想要挣脱却总也无法挣脱的“人生无常”。

李煜最霸气的一首诗解析

推荐阅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邮件:admin@mrbest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